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与生态实验室海洋珍稀物种保护课题组与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泰国海洋海岸资源研究中心、泰国普吉海洋生物中心合作开展的中华白海豚系统发育、遗传分化和谱系地理历史等方面研究取得进展。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动物学期刊上,海洋三所副研究员赵丽媛为论文第一作者。
该研究通过收集我国厦门湾、珠江口、雷州湾和北部湾,泰国湾、安达曼海及孟加拉湾等7个不同地理种群的中华白海豚的组织样品和序列,首次开展了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和扩散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获得三点发现:一是中华白海豚的祖先大约在23.45百万年前的渐新世至中新世时期进化而来,随后分别沿着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沿岸扩散。二是目前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的中华白海豚已达到种水平的分化,西太平洋一侧的中国水域和泰国湾的中华白海豚达到亚种水平的分化。三是中国水域的4个不同地理种群(厦门湾、珠江口、雷州湾和北部湾)中,厦门湾-北部湾,雷州湾和北部湾,珠江口和雷州湾两两种群间检出有显著遗传分化。因此,在目前学术界认为的中华白海豚分布的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沿海,中华白海豚至少可分为2个种和1个亚种。该研究对中华白海豚的分类和分布提供了新的观点和依据。
中华白海豚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哺乳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I 物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长期以来,关于中华白海豚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的不同地理种群之间是否存在基因交流、遗传分化等问题备受关注。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 主办: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
ICP备:京ICP备11028287号-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