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GEF-FAO)中国典型河口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和保护区网络化示范项目(以下简称河口项目)管理办公室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METT评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训会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及11个黄河口、珠江口保护区的代表参加会议。
据了解,METT评估全名为“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是国际上通用的保护区评价工具,可跟踪监测保护区的管理水平,识别影响因素。开展METT评估是河口项目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有助于管理部门深入了解保护区管理现状,查摆工作不足,提升保护水平。
据河口项目办工作人员介绍,当前,随着城市工业化发展和近岸资源开发利用,河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各保护区之间的管理网络有待健全,难以形成有效监管。加强各保护区的信息交流,是开展系统性保护、提升保护成效的重要途径。
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一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分析、中国海岸带生态分布及保护现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重要物种保护等工作进行了培训讲解。
记者了解到,河口项目是一项综合性国际合作项目,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实施,项目办公室设在位于青岛的海洋一所,实施地点为我国两大河口——黄河口和珠江口的11个保护区。
会议期间,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珠海庙湾珊瑚礁市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代表共同签署了《珠江口保护区信息共享协议》,进一步加强各方基础数据、管理制度、养护巡护等方面的交流,共同推动珠江三角洲保护区网络化建设。
此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口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利津底栖鱼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黄河口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莱州湾蛏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广饶沙蚕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已经签署了《黄河口保护区信息共享协议》。至此,河口项目涉及的黄河口、珠江口11个保护区就信息共享合作达成一致。
下一步,河口项目将通过引进适应性管理、保护区网络建设、生态系统管理、海岸带综合管理等先进理念和经验,持续探索有效保护河口生物多样性、开展生态系统整治修复的方法途径,做好沟通协调,提升我国主要河口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 主办: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
ICP备:京ICP备11028287号-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