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渭二社区南王山,只见依山势建起了一座100多亩的光伏发电站。从山顶向下看,一排排整齐的光伏电板,就像打着标准手势敬礼的士兵。
“我们公司现在已并网发电,可实现年收入600多万元。公司为当地村集体带来土地流转收益8万多元,而且我们棚间可以种植农作物,棚下可以种植牧草。”新明珠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苗福孟说。
谁又能想到,曾经这片区域矿山开采粗放无序,久病成疴,破坏山体100多座,遗留矿渣堆20余座、废弃坑道竖井200多条,造成地面塌陷1800余亩,地质生态环境恶化,人地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久病沉疴,须溯源究因,探其根本,施药医病。
2016年,淄川区委、区政府对全域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展开调查摸底,制定《淄川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出台《淄川区利用国土政策促进百村增收实施方案》。
5年来,淄川不断摸索、实践。痛下决心关停整治污染矿企,让其不再恶上加恶;修复盘活土地,让企业逐渐强壮起来。这是淄川开出的药方。
谋定而动,“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十六字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应运而生。据介绍,淄川区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中,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景则景,并坚持治理与监管并重,推行“政府监管+群众自治”,实施“田长制”、建立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强化群众对矿山和耕地的保护管理。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敢想、肯干,就可以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淄川区自然资源局局长张学文介绍,当地在不断探索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过程中,总结了七种可行性模式,即生态修复+特色农业、生态修复+文化旅游、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绿色矿山、生态修复+公益事业、生态修复+高效开发、生态修复+科学管护。这些模式的推进,让绿色发展的理念真正在企业中扎下了根。
“环境的大幅改善,为全区的发展构建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土地资源的重新整理修复,让矿坑荒山变成了成片的良田、美丽的景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人民群众造就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张学文说道。
截至目前,淄川已累计完成矿山生态修复工程49个,创建国家绿色矿山8处,治理矿山1.7万亩,新增耕地4098亩,造林10余万亩,盘活闲置低效土地2万余亩,区域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2018年,淄川区被评为省级生态区,相关经验做法在2019年全国信息化推进制度创新暨“淄博实践”现场会上推广推介;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淄川区四次获得优秀等次,2019年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
资源枯竭,让淄川区转变发展方式,迎来了涅槃重生。保住青山绿水,便能抱得金山银山,只要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未来便是青山在、幸福长。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 主办: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
ICP备:京ICP备11028287号-4 备案查询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号 邮编:100860 报刊征订:010-68047627/7643 邮箱:zrzybtg@126.com |